奮鬥中激揚青春風采

作者:日期:2021-07-09閱讀:

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,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。當代中國青年是與新時代同向同行、共同前進的一代,生逢盛世,肩負重任

青年是祖國的未來、民族的希望。近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,廣大青年要愛國愛民,從黨史學習中激發信仰、獲得啟發、汲取力量,不斷堅定“四個自信”,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、骨氣、底氣,樹立為祖國為人民永久奮鬥、赤誠奉獻的堅定理想。殷殷囑托、切切勉勵,發人深思,催人奮進。

回首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奮鬥的百年曆程,青年始終是最積極、最有生氣的力量。從戰争年代為民族解放而奮不顧身,到為建設新中國而筚路藍縷、胼手胝足;從改革開放新時期擊水中流、開拓進取,到步入新時代立鴻鹄志、做奮鬥者……一代又一代青年在黨的領導下,始終站在時代前沿,勇敢肩負起曆史使命,與國家同進步、與人民齊奮鬥,用青春之力披荊斬棘,闖關破障。

“曆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标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;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。”用馬克思的這句話來禮贊黨史中那些為國為民捐軀的革命英烈,無疑是恰當的。因為,他們用意義定義了輝煌的人生,用價值留下了生命的永恒。于方舟,天津早期黨團組織的重要負責人,1923年經李大钊介紹入黨,和周恩來并肩戰鬥過。在李大钊犧牲8個月後,他也英勇就義,年僅27歲。就在他犧牲前不久,還和周恩來籌劃将來建立了新中國,他要在家鄉修一座水電站以造福百姓。“我們這一代就是施肥的一代,用自己的血灌溉快将實現的樂園,讓後代享受人類應有一切幸福……”這是一位名叫李卡的烈士、一位年輕的播火者,在獄中寫下的遺書,犧牲時年僅27歲。“雨花台最後一位烈士”成贻賓犧牲于南京解放前4天——1949年4月19日,年僅22歲,為我們留下了“新生十大信條”的遺書。

哲人有言,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,莫過于在他的人生中途,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人生使命。無數革命英烈在他們年紀輕輕時,就承擔起曆史重任、坦然面對死亡,就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信仰,“認定了共産主義這個為人類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”;心中有追求,為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,為後代能享受人類應有的一切幸福。為了這一崇高的事業,他們勇于舍家棄業,抛妻别子;他們甘願抛頭顱、灑熱血。“忠誠印寸心,浩然充兩間”。他們用青春和熱血,書寫了一幅幅激越雄渾的曆史畫卷,矗立起一座座不朽的曆史豐碑。

青年是時代最靈敏的“晴雨表”,青年的曆史使命從來都與時代主題緊密相連。從“邃密群科濟世窮”的救國志士,到“甘将熱血沃中華”的革命英雄;從“踏平坎坷成大道”的建設大軍,到“直挂雲帆濟滄海”的改革先鋒,中華民族曆史上的每一個時期,都閃耀着青年的智慧與光芒。進入新時代,許多“80後”“90後”甚至“00後”,用忠誠守護初心,用實幹托舉使命,在脫貧攻堅一線、在抗疫鬥争戰場、在國防科研前沿、在每一個平凡崗位,都有青年的英姿、青春的閃耀。前輩留下的光榮傳統、偉大精神,始終如燈塔、如标杆,引領一代代後來人接續奮鬥、傳承光大。

“國家不可一日無青年,青年不可一日無覺醒。”這是李大钊在《晨鐘報》的創刊号上寫下的話。人之偉大,正在于能夠省悟人生價值與意義,時常審視自己的生命狀态。然而,“覺醒”并不會自動到來。對青年而言,倘若在應該覺醒的年齡沒有覺醒,就會生發出滿足現狀、安于享樂,設計“小我”、遠離“大我”,投機取巧、好走捷徑,看破“紅塵”、心生“苦悶”等種種不良狀态,從而消解奮鬥的意志、向上的勁頭。倘如此,又怎能激揚青春的熱情、成就不凡的人生呢?是青年,就應該丢掉暮氣、煥發朝氣,丢掉俗氣、激揚正氣,真正把“人為什麼而活”想明白、想透徹,才能奏出雄壯、優美、高亢的青春之歌。
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青年一代有理想、有本領、有擔當,國家就有前途,民族就有希望。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,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。當代中國青年是與新時代同向同行、共同前進的一代,生逢盛世,肩負重任。隻要每一位青年都“覺醒”起來,在新征程的奮鬥中施展才華、成就自我,隻争朝夕、不負韶華,将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,在奮鬥中激揚青春風采,“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,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曆史向前發展”,就能支撐起一個國家的夢想成真。